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热点 > > 内容页

【历史书评搬运】《天生疯狂—用脑科学揭秘天才、疯子和变态杀人魔的人格密码》

来源:哔哩哔哩 发布时间: 2023-01-22 10:22:40

———第一部分-基础信息—————

【本书的基础信息】

作者:中野信子


(资料图)

译者:杨明璇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总字数:112千字

简介:什么是Psychopathy?这些人满嘴谎言,却毫无罪恶感。表面精神健全,却有着假面下的扭曲心性。这一切可能是他们的大脑出了问题。本书将用脑科来揭秘变态人格者的大脑之谜……

【本书的创作背景】

作者中野信子是一名脑神经科学家

本讨论的是占人口总比约1~4%的Psychopathy——也翻译为变态人格

根据作者的说法在精神医学的世界标准手册DSM-5中,没有为Psychopathy单独分类,而是和“反社会人格障碍”混在了一起。但其实,Psychopathy和我们熟知的“反社会人格”并不相同。

而本书,就是基于作者的观点,所书写的关于Psychopathy的表现,成因和脑机制的分析。

【本书的前引摘抄】

前引中,作者给出了一个判断是否是变态人格的标准

有如下几条:

1.外表和言辞都表现得太富有魅力,非常自恋。

2. 很难感觉到恐惧,不安或者紧张,站在大舞台上也心静如水。

3. 可以淡定的去做大多数人出于道德原因而感到危险的事情,看起来很有挑战的勇气。

4. 能说会道,会拉拢有权势者,也会有不少追随者

5. 习惯性撒谎,话多;特别爱表现自己,反复无常。

6. 眼高手低,做事没有常性,总不能做到有始有终。

7. 经常换交往的对象,分手后又时候对方的坏话。

8. 能与人相除,但缺少对他人的共鸣。

根据作者的说辞,符合这些特质的,就能判断为Psychopathy

而一个变态人格者并不意味着TA一定会成为冷酷的杀人犯。有些需要大单决策和自我表现的行业也充斥着他们的身影。像是律师,外科医生等。

作者更偏向用理性的视角来描述这样的个性特质,更纯粹的去试图分析背后的机理。

【本书的章节分配】

该书共6章节。

第一章节从变态人格的心理生理特征入手

第二章节开始分析大脑的深层原因

第三章节介绍了表态人格的历史

第四章节则是在历史洪流中的进化发展

第五章节是一些个例故事讲述身边的变态人格者

第六章节是测量表和治疗方案,写给可能是变态人格的读者

从读者的视角来看,这6章节是两两呼应的。1,2章节讲科学;3,4章节讲历史;5,6章节讲故事。但因为这三类的针对读者人群并不相同,所以有那么一点点……水字数凑长度的感觉。

建议可以单独挑选感兴趣的章节阅读即可,灌水的内容扫过就扫过吧。

———第二部分-章节介绍—————

【第一章-变态人格者的心理与生理特征】

该章节分为两小节,分别是

①变态人格者事件簿——共4个世界各国的个案,有杀人魔,有诈骗师等,用真实故事作为开章节,引导读者对整书话题的兴趣。

②变态人格者的身心特征——共12个小点,通过不同角度和过往一些科研团队的实验数据对变态人格的成因给出各自的科学假设

【第二章—变态人格者的大脑】

第二章依旧分为两个小节

①变态人格者的大脑知觉能力和学习能力——作者从脑科学的角度介绍了一些相关的影响区域。比如提供快乐和热情的“杏仁核”;控制情绪思考的“前额皮层”;储存情感记忆的“海马体”等等。

②成功的变态人格者与失败的变态人格者——该小节讲述了同样身为“变态人格”,那些将手伸向了犯罪和那些将其转化为个人职业优势人之间的区别。秘密可能就在前额的“灰质和白质”上。

【第三章—变态人格是如何被发现的】

本章介绍了一些历史上的名人,被认为可能是“变态人格者”的,比如织田信长,彼得大帝等。并把时间线退回到古希腊时代,去探究最早被纪录的“变态人格者”究竟是谁。已经“Psychopathy”一词是如何被创造出并明确含义的。

另外还有一些历史上对于“变态人格”的治疗尝试的历史,各种理论交错的分析历史等等。

【第四章—变态人格与进化】

这章节作者转换了视角,分析“变态人格者”对人类进化的贡献,以及分析此类人格者普遍具有吸引人魅力的原因。

作者认为,在危机时刻,是需要这些对恐惧感知顿感,极度沉着冷静,却又富有口才的“先驱”站在前面,带领着普通人追着他们的脚步前行的。

【第五章—你身边的变态人格者】

这章节中,再次将“什么样的人是变态人格者”再次具象化。对生活中可能见得到的一些人进行举例,告诉读者这些是“变态人格”的表现。

TA可能是一个工程师,可能是一个艺术家,或者一个家庭主妇,一个人气演员。但他们都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哦对了,那个工程师的名字叫——史蒂夫.乔布斯)

【第六章节—写给可能是变态人格者的你】

最后一章节,搬运了一些自我诊断和检测的量表。方便读者中可能存在的受用人使用。并对可行的治疗方案进行了简述。也给了“变态人格者”一些新的思维方向,比如如果不能治疗的话,如何更好的生存呢?哪些工作非常的合适他们呢?哪些请尽量避开呢?侏诸如此类,贴心的全方位考量。

———第三部分-书评简述—————

【本书的优点】

①这是一本适合趣味阅读的科普著作。对于脑科学;心理学之类毫不熟悉的读者也可以轻松的拿起翻阅。整体阅读难度不大,题材又比较要趣。非常适合作为闲暇时间的读物。也是对科学的一个入门或感兴趣的很好的契机。

②作者专业性还是很强的,不像是一些神棍打着科学心理学脑科学写的玄学书籍。科学家,在理论陈述和全书观点铺述上非常的科学严谨。无论是引用的实验数据,还是历史分析,都带有详细的理论来源,发展背景和数值结果。这书能读,作者还是真按照科学读物的严谨度在写给你看。

③全书又大量的真实故事和引证经典。知识的涵盖范围极广,也不乏一些幽默的描述。整体还是有可读性的。6个章节不同的内容,不会让读者感到在同一话题下太久过于枯燥烦闷。

④总字数11万字,不算特别长的字数。可在一~两天内读完,不用抱有书翻开读N月的烦恼。适合通勤时间随手翻越,不占用太多时间。

【本书的缺点】

①只要是翻译作品,或多或少都会无法完整表达作者的原意的。举个例子,就比如本书最大关键词的Psychopathy,日语是直接用外来语的“サイコパス”来表达。在日语和英语中的原意更偏向“疯狂的,精神质的”。套到中文翻译成“变态人格”,应该也是作者在众多词汇中尽最大的努力挑选了一个罪接近的词。但其实两者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中文中的“变态”是一个相对概念,变态人格类型其实是有另外划分的。所以在翻译上的语义流失会对阅读造成一定的影响。

②作者作为脑科学家,在第二章节脑的分析中,对于脑科学理论的引用有一种不深不浅的尴尬感。作为科普读物,感谢作者没有把MRI断层拿出来给咱画圈分析,让书高深到看不懂的程度。但是也并没有浅显到适合完全小白阅读,“眶额皮层,扣带皮层,胼胝体,腹内侧前额叶”等等术语虽然配了位置图和一句话的功能介绍,但是如果读者是对生理和脑结构完全没有概念的年轻群体会显得有一些些难以理解。

③其次,作者似乎对心理学的领域并没有特别的熟悉。书中对于Psychopathy的心理学解释和拉出来的分析几乎没有太多的心理系统理论支持,大都是以过往发生过的历史实验结果为主要阐述内容。唯一科学性比较强的是最后一章的测试量表——PCL-R量表,但这是《精神障碍统计诊断手册》中现成的官方量表,作者只是搬运了一下。

④这书明显是灌了大水的。整本书看下来,给Honey个人的感受是:

这本书先是四处找了点案件故事;然后在第一章凑了点作者也不知道心理生理分析应该如何写才对的概述材料;然后在第二章节塞了点作者作为脑科学家的专业知识的皮毛,但是又直接把专有名词丢给了读者自己理解;正文写完了三四章再水点历史材料吧;诶历史也写过了,第五章再放点故事好了;行了吧最后一章了给你点自测量表,提一句治疗但是告诉你我也不知道,算了最后再告诉你点适合从事和不适合从事的职业好了,然而这些全是英国人一九九几年的数据结果,至于现在准不准适不适合咱亚洲人咱也不管它。

套路,全是套路。

【总结】

一本稍显敷衍的趣味畅销书,但是作为科普读物还是相当科学严谨,适合一读的。

【Honey流推荐指数】

★★☆☆☆(2颗星)

第一篇书评~yeah~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南方家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21   联系邮箱:855 729 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