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江苏省农业农村厅授予无锡市“江苏省农机数字化先行市”,授予锡山区严家桥农机专业合作社“江苏省智能农机比武(严家桥)基地”称号。此外,江阴市林度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宜兴市金兰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无锡市严家桥农机专业合作社等10家合作社被授予“无锡市首批数字农机合作社”称号。
(资料图片)
农机数字化是农业发展的“新引擎”。2022年无锡开展厅市共同推进农业数字化建设整市推进试点建设,率先在全省开发应用覆盖农机装备、管理服务、生产应用的“机慧来”市级农机数字化管理应用与服务平台。今年又抢抓夏收夏种关键时期,率先使全市收割机、拖拉机等大中型主要农机2000多台全部加装北斗智能监测终端并“入网上云”。无锡市农业农村局农业装备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张建国介绍,无锡还将实施农机大数据融通先行行动、农机装备数字化先行行动、农机数字化示范推广先行行动、农机数字化生产应用先行行动和农机数字化管理服务先行行动。
“农机数字化”赋能,智能插秧机田间“跑得欢”
眼下正是水稻插秧时节,锡城各处水稻田间一派繁忙。6月12日,伴随着一阵阵隆隆的轰鸣声,10台满载水稻秧苗的智能插秧机在锡山区严家桥村高标准农田间来回穿梭,将一株株秧苗移栽到水田中。这是由江苏省农业农村厅、无锡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江苏省农机数字化现场推进会暨智能插秧机竞技比武活动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10支代表队在插秧实践中全面展示了现代农业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水平。
随着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和农用机械的普及,原本费时费力的人工插秧早已被取代。本次智能插秧机比武主要考察插秧机的作业效率、插秧质量等,包括插秧的直线度、取苗量、插秧深度、漏插率、漂秧率等方面。“智能插秧机相较人工插秧最大的优势就是直线精度高,在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加持下,智能插秧机走出的直线精度在±2.5厘米范围之内。”无锡代表队卡尔曼导航技术有限公司陈步中介绍,智能插秧机还减轻了机手的工作强度。“普通插秧机需要一人驾驶、一人放秧,智能插秧机只需一人放秧,解放了机手的双眼。”
“借此全省农机数字化现场推进会的契机,提升装备技术,提高农机数字化应用水平,解决无锡土地碎片化、人员老龄化、规模经营水平不高等问题。”无锡市农业装备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张建国表示,接下来将以创建“江苏省农机数字化先行市”为契机,实施五大行动,为农业强市提供强有力支撑。
“散户”变“大户”,“数字种田”推动农业现代化
“当水位线达到20厘米时,自动灌溉就停止了,水量控制非常精准,如今种粮食越来越省心简单了!”在锡山区东港镇港南村,无锡首个村级数字农业大数据平台已经投用,全村所有粮田的实景分布、作物长势、土壤和水质等实时监测数据,轻点鼠标即清晰可见。这些正在发生的农情数据,同时和太湖水稻示范园的网络相连,方便上级农技专家和管理部门实时掌握田间地头的“风吹草动”。村党总支常务副书记王建新介绍,随着去年秋季智慧农业项目落地,全村1500多亩稻麦作物的田间管理实现了大屏看、中屏管、小屏干的最新代“数字引擎”现场。
在田野的中间和边缘,分布了一些白色的带有太阳能吸收光板的杆子和一些具有LED数字显示的设备,还有不少喷淋,它们是港南村引进的智慧农业田间管理系统的部分设备。“合作社探索大田的数字化种植模式,我们精选种子,种养全过程全流程可控可溯源,每一步都是标准动作!”随着港南村开始建设高标准农田,原来只有5亩承包地的“散户”王正平开启集约化种田的新跨越。近两年,他在港南村和周家阁村承包了近2000亩农田,成为真正的种田“大户”。
数字化种田让这位昔日“老把式”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率变革,“我自己操纵大疆无人植保机撒药,一天能匀整覆盖五六百亩地,之前农忙时请三四名熟练工一天只能打药80亩,真的轻松不少!”
在王正平的大田农场,农业环境物联网监控、病虫害防治与研究、气象灾害预警以及灌溉用运河水水质监测信息通过村里的智慧平台就能全盘掌握。他的手机安装了相关App,动动手指就能控制水利灌溉;他个人申请的源锡农村专业合作社内,投资了专门的大型烘干设备,“即便遇到收获季连日下雨也不怕了,真的能实现旱涝保收!”每天还是习惯到田野里看一看的王正平对今年的粮食丰收充满信心。据悉,去年秋季,他种植的新品水稻使用缓释肥、生物肥,全部高产丰收,亩产1100多斤的食味稻米每斤收购价至少增加0.3元,亩均效益提高300~400元,品质稻米带来的增收效益相当可观。
“绿色”又“智慧”,“无人化”引领智慧农业新方向
无锡锡山区东港镇华东村,高标准农田阡陌纵横,空气里泛着稻苗特有的清香。开阔的田野间,一块块立着的牌子上面写着各类品种的名字:哈勃1S、哈勃1123、嘉锡优610、武香粳968、苏1180、银香38、锡稻二号……45种以上的太湖水稻示范园的试验田里,播种着丰收的希望。
将“无人化”作为种植管理的主攻方向,是智慧农业发展到新阶段的需要。太湖水稻示范园在无锡市率先推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负责江南地区稻麦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装备等试验示范推广,逐步积累了系统谋划“未来农业”的标准化路径,一张“绿色防控+数字栽培”的粮食生产网做到了全程可追溯、可查询。
代表江苏稻麦种植最前沿技术的“无人农场”1.0版本在这里已具雏形。只见田野间,农技人员用手机或电脑操作智能伸缩喷灌设施,空中各类新式无人植保机来回作业。系统性设施广泛使用,随着自动化灌溉系统的全覆盖,大田节水效率提高35%以上,缓释肥、生物肥等进一步普及,农药、化肥的整体使用量减少了25%~30%,农业面源污染大量减少的同时,稻麦、稻油轮作的间隔管控更为精准,也为蓄养休整土地赢得最佳调控周期。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耦合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在希望的田野上,新的丰收正在孕育。
Copyright © 2015-2022 南方家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21 联系邮箱:855 729 8@qq.com